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周评|保险业,直面沉寂、清冷的“开门红”

时间:11-20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41

周评|保险业,直面沉寂、清冷的“开门红”

按照惯例,每到四季度都是保险行业冲刺“开门红”的忙碌季,这个源于人海战术时期“开门红、红一年”的古早记忆,即使增长模式早已变轨,仍然挥之不去。如今,虽然“开门红”成为很多公司避讳的一大禁忌语,但这一岁末年初的惯性依然存在。我们暂且还称其为“开门红”。今年“开门红”启动格外早,声量却渐小,效果如何仍待观察。经济学爱讲边际效用递减,“开门红”也是如此。业界的一个共同感受,就是“开门红”越来越难了,因为以前是增量竞争,营销就能决定真金白银的市场份额。现在则是存量竞争,低垂的果实早已被采摘完毕,创新和服务这条难而正确的护城河,不得不深挖了。AB面所谓“开门红”,其实就是保险业拉长的“双11”,因为两者的操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相似,都是短促突击、集中营销,通过低价、优惠占领用户心智。当事实改变的时候,观念也要随之改变。当经济处于波浪式发展和曲折中前进时,消费和预期发生变化,这种强行撬动短期消费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今年的“双11”比较冷静,今年的“开门红”比较平静,道理是相通的。大道理之外,保险业也有自己的小道理,使得今年的“开门红”变得意兴阑珊。金融监管总局早早就发文,对人身险产品可能在“开门红”时期衍生的乱象提前卡位,要求保险公司严格“报行合一”,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,公平合理设计保险产品,科学制定年度预算,防止激进发展、大进大出。显然,监管对于历年“开门红”暴露出的问题心知肚明,用力过猛必然导致短视行为,虚假宣传和捆绑销售等总是如影随形,影响着外界对于保险的观感,影响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跃升。另一方面,“开门红”的实质是走量,规模为王,这个目标已与市场现实渐行渐远。走量固然重要,什么时候都重要,但过于聚焦走量则难免在创新和服务上失焦,高质量发展就永远处于开题不破题的循环里。更重要的是,用来走量的主要是分红型、理财型的保险产品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类产品大出风头,但也透支严重,伴随着“降息”和“降费”的双重调整,势头不再凶猛。无论是降息还是降费,都是在负债端降成本,自8月以来一直在砥砺前行。而在“开门红”的营销激情之下,保不准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又在费用使用上失控,因此今年的“开门红”也受到格外的“注视”,也就很难热闹起来。冷思考今年的保险业曲线可谓是高开低走。 上半年轰轰烈烈,3.5%预定利率产品卖到手软,大 部分保险公司籍此完成了全年KPI。 但随着8月正式“降息”,保费增速如预期般大幅放缓,相当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做了一回零和博弈。负债端“刹车”,投资端同样“受伤”,使得保险公司在三季度纷纷净利骤降。在低利率时代,资产荒对保险公司来说本就头疼,如果再叠加资本市场的萎靡不振,投资端压力山大。保险作为长期资金,逆周期加仓是基本操作,但权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,资产配置难度加大,找到久期适配、成本收益适配的资产,不啻于中彩。众所周知 ,通常而言,保险在很大程度上不靠负债赚钱,更多是靠投资赚钱。当投资端的压力传导至负债端时,利差损和费差损的问题便浮出水面。在监管推动保险产品降利率和银保渠道降费率之后,这两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,但君子救急不救穷。归根结底,保险业要找到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才能摆脱当下的市场逡巡困境。如何摆脱大规模同质化竞争,进入高质量发展,是保险业近年来一直思考的时代命题。以走量和规模著称的“开门红”,同质化竞争在所难免,因此淡化“开门红”,也就是淡化同质化竞争,从创新和服务上另辟蹊径,在个性化、定制化和高端化产品寻求突破,是长期之道。坚持长期意味着要承受短期的压力,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增加和客户流失风险,这对保险公司而言,不是一个轻易能够下决心的选择。因此,“开门红”可能会慢慢变冷,可能会慢慢平静,但消失并不会一蹴而就。我们对于“开门红”也要保持一个平常心,既不大张旗鼓继续复制昔日的“辉煌”,也不急匆匆就要让其靠边站。市场自有规律,险企需要狠心一搏。一周回顾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